孩子“社交恐惧”根源与防止

社交是生活中人人不可缺少的活动,但有的孩子怕见生人,甚至与熟人谈话时都感到紧张和脸红,不愿到人多热闹的场合。有时还会口齿不清、口吃、不敢抬头看人。严重时,在与人交往中出现惶恐不安,出汗、心跳加快、手足无措等现象。这些现象称之为“社交恐惧”。这些孩子常常被某些家长误认为孩子老实、听话、不顽皮。其实,这些孩子的心理出现了一定的问题,是孩子自卑的外部表现。 这些孩子,生活...

read more..

尊重是前提沟通要技巧

 尊重、理解是沟通前提 “你说什么他都不听”、“他根本不理你”……无法走进孩子内心是让很多家长头痛无比的问题。为什么孩子那么难以接近?是孩子还是家长出了问题? 对此,刘老师从家长身上开始剖析。他认为,家长的出发点都是好的,都是出于对孩子的爱护,但爱也是需要技巧和方法的,“爱是一种能力,不仅仅是一种态度和心愿”。目前的中国家庭中,以家长...

read more..

误区!乱夸孩子麻烦大

今天的年轻的一代爸爸妈妈吸取了很多新的教育观念,他们往往相信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单凭多多夸奖,就能把孩子塑造成“人见人爱”的天使吗?在“赏识教育”的发祥地美国,也有越来越多的知识阶层的父母,在反思“过分鼓励”的害处,太多的鼓励就像太多的糖一样,要知道,你若想让孩子知道“糖”的美,就不要让他掉进糖罐出不来。 夸张鼓励毫无意义 “你好乖呀...

read more..

孩子挨打会引起心理偏差

父母打孩子,往往是出于一时冲动,然而,却会造成不可弥补的严重后果。经常挨打的孩子,会出现以下一些不良心态和心理偏差。 1、说谎:有的家长一旦发现孩子做错事就打。孩子为了避免皮肉之苦,瞒得过就瞒,骗得过就骗,因为骗过一次,就可减少一次“灾难”。可是孩子说谎,往往站不住脚,易被家长发现。为了惩罚孩子说谎,家长态度更加强硬。为了逃避挨打,孩子下一次做错事更要说谎,这样就构...

read more..

孩子也需实现“自我价值”

儿子桃桃上幼儿园中班,我最近发现他好像自信心不足,说话时声音很小,特别是当我问他一些关于幼儿园的问题时,他明明已经回答了正确答案,可只要我故意加以质疑,他便显得比较紧张,眼光故意躲着我,说起话来吱吱唔唔的。 桃桃并不是个内向的孩子。相反,他天性还相当活泼。经过向有关专家讨教和对桃桃的反复观察后,我发现这其实是孩子缺乏自信心的表现。 原来,桃桃刚上幼儿园时,便被任命为班长。由于...

read more..

家长20个无意识行为毁孩子

有坏习惯,不可怕,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在孩子的成长中坏习惯可能就更多了。因为他们还不了解真正意义上的对或者错。这些要靠我们来告诉他们。但是单纯的只告诉他们说:“不对!不许这样!这样是错误的!”而你呢,还会说话不算话,自己没有去遵守。父母们也许不知道,自己的这些坏习惯正在引导孩子。因为宝宝们也在“看事做事”! 坏习惯1. 工作繁忙压力大,回到家看到4岁...

read more..

德国父亲对女儿的性教育

一位德国离异父亲跟两岁的女儿一起洗澡。女儿第一次注意到父亲身体下部多了个她没有的“东西”,很同情地问她爸:“痛吗?” 爸爸回问为什么痛。 女儿很天真地答:“妈妈说多一块肉是肿起来,肿起来的肉都会痛呀!” 爸爸解释说男生的这部分是跟女生的不同,所以才有“男跟女”的差异。 等女儿长到7岁,一天女儿回家开始问一个字,“ficken”。德国妈妈...

read more..

过了3岁还咬人,别大意

处于发育期的孩子总会有些奇奇怪怪的举动,爱咬人就是其中之一。对此,北京海淀妇幼保健院儿童早期发展中心副主任医师闫琦表示,1—3岁时,宝宝爱咬人属于正常情况,但如果到了三四岁,还改不了这种习惯,就要引起注意了。 孩子小时由于不会说话,通常会用咬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或想法。不仅如此,用嘴去感觉事物还是他们了解外部世界的一种途径,是自我放松的一种方式。一般长到3岁,孩子有了初步的自控...

read more..

“大灰狼”教育后果很严重

3岁以前的孩子,由于缺少生活经验,对外界事物都不知道害怕。然而孩子产生恐惧感是因为他们缺乏经验和自卫能力,易受暗示。这时若家长教育不当,采用不切实际的、不科学的,甚至荒谬的言语来恐吓孩子,孩子会十分相信。 因为,这时的孩子认为父母什么都是对的。“大灰狼”的故事是父母经常讲的,不信回忆一下家长是否对孩子讲过如下之类的话:“你不听话,大灰狼来咬你。”“你不...

read more..

冠军特质对儿童教育的启发

今天世界泳坛巨匠美国的菲尔普斯(Phelps)在北京水立方夺取了他此次奥运会的第四块金牌,也创造了一个人获得奥运金牌的第11枚的史诗记录。这简直令人叹为观止。连他们的总统布什都在离开北京前去观看其比赛,可想菲尔普斯的偶像地位!在无数人为他振臂高呼的时候,他自己很谦虚,找自己现场的妈妈和姐姐,感谢队友和教练。这个红透全球的如日中天的阳光男孩,想当年可是让他妈妈犯愁:多动症,阅读似乎有困...

read more..

家庭环境利于培养天才儿童

美国儿童教育专家概括出有利于培养天才儿童的家庭环境。 天才儿童常常是长子长女,或者独生子女。他们在家中享有突出的地位,得到父母更多的激励。 天才儿童生长在活泼有趣、充满刺激的环境中。他们的家里摆满了书,他们可以听到无穷无尽的有趣故事。有人带他们出去观光旅游,丰富他们的见识。他们的父母不一定具有很高的教育程度,但平等待人。 天才儿童都受到父母的精心培养,家中的一切资源都集中用到发...

read more..

大自然不需要早熟的果子

“谢谢评委老师!刚才,老师指出的第一个问题,我一定多加练习,尽快改正;第二个问题(牙齿不齐,影响发音),我会多注意,争取让牙齿早日长齐。” 说这话的是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稚嫩的童声,吐出的却是成人化的语言,让人感觉有些怪。 近日,观看某电视台播出的少儿诵读比赛,几岁的孩子,个个都像“小大人”,一点也看不到儿童身上应该有的天真活泼。 这样的“小大人”现...

read more..

你的孩子“玩”够了吗?

许多家长的心态是,小孩子会不会玩,有什么重要的,长大会读书就好了。 外婆以前喜欢种水梅,经常利用绳子等工具修改它的生长方向,以制造一些造型姿势。 她说,这必须趁枝干还很嫩的时候进行,如果等到枝干硬了,就很难改变了。栽培一个人,原理应该也是一样的吧,要教导创意、礼貌、价值观,都得趁年轻。 其实,玩耍是门深奥的学问,因为小孩处于知识吸收能力很强的年龄,在玩耍的过程中,方向感、空间时...

read more..

写给宝贝的一封信

亲爱的孩子 请原谅妈妈 在很多时候 总是以成人的眼光来审视你 并以严厉的语气呵斥你 在你做错事情的时候非要你承认 非要你认错 非要你道歉 请再次原谅妈妈的无知 早上看着你做操时 和别人很开心地说笑 但一回头看到我以后 却笑脸凝固 满脸沉重 做操的动作都很僵硬 妈妈的心理很难受 妈妈自以为懂得很多 却在陪伴你的过程中 带给了你很多的伤害 这些并不是你的过错 而是 妈妈在与人沟通当中 存在着缺陷 妈妈...

read more..

孩子有问题大人先自省

武记者: 你好!请你帮帮我! 我很担心我的儿子变坏。他今年14岁,在四川老家,正上初二。他2岁之后,我和丈夫一直在外面打工,他跟爷爷奶奶长大。 他爷爷奶奶说,孩子现在问题很大,不仅抽烟喝酒,还通宵打牌和上网。他的老师也说,我儿子除了学习成绩好外,其他方面都令人头疼。他不听话,在班里又是孩子头,虽然不是班干部,但比班干部都更有威信。 更糟糕的是,最近一次我给他打电话,他居然说,爷爷奶...

read more..

“多动”的儿童更要多玩

孩子好动、不安,上课时不是咬手指就是捏鼻子,很多家长认为孩子是“多动症”,一般家长是通过训斥来制止孩子的多动行为,其实这种方法是错误的。专家提醒,孩子多动可能是得了感觉统合失调,最好的方法不是关起来训斥,而是让孩子多玩游戏。 专家认为,孩子感觉统合失调有两方面因素:一是先天因素。有的母亲怀孕期间工作忙碌、焦虑、运动不够,紧张情绪对孩子的感觉系统发展影响很大。二是,家...

read more..

我生下来不是来写功课的

小凯最近的行为相当奇怪,常常拖到最后一分钟才写功课,有时会把联络簿和课本都忘在学校;妈妈看到这个情况,以为他只是不爱写功课及记性不好,当然也少不了一顿教训或责备。 但逐渐地,妈妈感到不对劲了。小凯开始不想上学,明明写好的功课和联络簿都已经放在书包里,只等著第二天带去学校,可是,小凯竟然在上学前将写好的作业本统统拿了出来,硬是不带到学校去;还有,当妈妈与小凯讨论学校的功课及所有...

read more..

该不该对孩子“动粗”?

出手总是事出有因 我想,不会有妈妈从没打过孩子吧,打孩子总是事出有因的。记得我第一次打女儿是在她两岁左右,晚上临睡前给她换睡衣和纸尿裤,但她就是不配合,在床上乱跑。那段时间,女儿一直反复发作支气管炎,我一连讲几遍她也不停下来,就只得打屁股了。第一次挨打,她有些吃惊,马上乖乖地穿衣服了。不过,以后,我尽可能地给女儿讲道理。因为想想自己也是长大了才懂得爸爸妈妈所讲的道理,明白父母...

read more..

请不要将你的孩子看透

我小的时候,一次爸爸给我五元钱用来交学费,我却到一个小卖店花掉二角钱买了一块蛋糕吃。因为少了钱,所以学费不能按时上交,老师亲自找到爸爸要学费,于是我做的错事就露底了。 爸爸找到我问话:你为什么不交学费?我说谎了:我在路上弄丢了两角。我把在口袋里装了许多天的钱交给爸爸看。那时我多么期望爸爸能相信我的谎言,然后我再也不敢偷偷花钱了。 爸爸生气地说:你也敢跟我玩花样。我一看你的眼睛...

read more..

选择适宜孩子的育儿方法

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是爱多一点,还是权威多一点,哪种方式更好呢?专家提示,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教育孩子其实是一门艺术。 案例1: 希希妈妈觉得自己是个很成功的妈妈,因为她希望希希做到的事情,譬如不挑食,不吵闹,希希都能做到,这让希希妈妈觉得面子上很有光。即使希希有时不乖,她也不担心,她要做到的事,总会有办法,批评,惩罚,没收玩具,不许看电视……总之,对孩子...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