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宝宝慢慢学会分享

要让你的宝宝学会与人分享,或许需要几年的时间,耐心等待他慢慢长大,慢慢体会“分享”的意义吧。帮助宝宝在成长的过程中有自己的朋友,并且学会一些与人交往的技能,建议父母在实际生活中避免以下不良的行为反应: 1.无所谓。有些父母这样说:“我这孩子就是小气,拿他没办法。” 2.怕别的孩子要争自己孩子的玩具而发生吵闹,就让孩子把玩具藏起来。 3.有些父母强迫孩子把心爱的...

read more..

男孩不像男孩该怎么办?

科妮很担心儿子。儿子杰是一个非常敏感细腻的孩子,并且有艺术天赋。但杰总是很不合群,很少和邻居的男孩一起玩。他很讨厌男孩那些粗鲁野蛮的游戏。现在,男孩子们正成群结队地去玩棒球和其他运动了,杰又一次拒绝了。儿子的将来会是怎样的呢?杰会不会一直保持这样女性化的特质,他以后会不会发展成同性恋呢?作为母亲,科妮该做些什么呢?又该如何来看待这一切呢? 所有关爱孩子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

read more..

培养幼儿记忆力十个有效方法

一、运用教具,形象记忆具体形象、生动鲜明的物体,能引起幼儿的兴趣。 激发幼儿情感的事物,容易被幼儿识记。幼儿在学习知识中,教师能恰当的运用实物、标本、模型、图画等直观教具进行教学,幼儿就能产生形象记忆,提高记忆能力。 如:学习数的组成、加减法,知识比较抽象,教师利用教具演示、讲解,幼儿就能理解知识,加之幼儿动手操作,很快掌握了知识。又如:音乐课学习歌曲,运用图片或实物等教具向...

read more..

提高与孩子相处时间的效率和质量

如果你只有有限的时间和孩子在一起,当然质量越高越好。但是不能把这个概念绝对化,因为你不可能把太少的时间规划得很好,比如你只有一小时的时间,而孩子正在睡觉或者正是看动画片的时间,你又怎么来提高质量呢?所以质量时间也不是万能的。 父母怎样才能最有效地利用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呢? 一般认为和学龄前儿童在一起的质量时间就是坐下来和他们玩拼图游戏、给他们读故事书,总之是适合他们的年龄的活...

read more..

英美国家金钱教育的启示

金钱教育绝不仅仅是一种理财教育,它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一种人格、品德教育。对比国外相对成熟的金钱教育,我们的家长需要做的还有很多,而首要的就是要树立一个正确的金钱教育意识。 “过多的财富会给自己的子孙带来灾难。”美国富翁洛克菲勒这样认为。虽然洛克菲勒十分有钱,但是他给子女的零用钱却少得可怜。他家账本的扉页上印着孩子使用零用钱的规定:7~8岁每周30美分;11~12岁每周1美元;12...

read more..

母亲的魅力 孩子的魔力

来源:中华育儿网 是的,一代一代的母亲就是这样美丽着,散发着她们不同的魅力,或许光彩四射,或许平淡无奇,她们的魅力影响着孩子们,成为孩子们快乐成长的魔力。 母亲,应该是什么样的? 她,应该是胸怀宽广,富有爱和同情,对人和世界充满关怀的。 她不执着于琐碎。她也有女人爱美甚至虚荣的天性,但是她不在这上面花费过多精力,她有着更宽广的世界。她从来不认为有些事情只属于男人,她兴趣广泛,视...

read more..

为自己所拥有的而感恩

早餐桌上,两个儿子吃着早餐,我站在灶台边帮他们煮热巧克力。大儿子说:“妈妈,你可以买一个v3手机给我吗?” 摩托罗拉的v3超薄手机,是2006年洛杉矶最为疯魔的手机。对于大儿子的请求,我头也没抬就拒绝了:“没可能的事。” 儿子委屈地抬高了声音:“妈妈,可是伊丽莎 白的妈妈给她买了一部,为什么……”我没有等他说完,把两杯香喷喷的热巧克力放在他们的...

read more..

“暴力崇拜”更趋低龄

千龙网记者于振华8月31日报道 日前,一群初中生在北京西单群殴,导致一人死亡,令人震惊的是,这群孩子当中年龄最大的才17岁。如今,许多年轻人喜欢蛊惑仔,崇拜暴力。专家指出,14岁至16岁是非常危险的“犯罪年龄”,一定要十分警惕他们的“暴力崇拜”。 初中生西单群殴 8月23日傍晚,在北京西单民族大世界门前,两个中学生因为不小心碰撞了一下生出口角,继而发生群殴,导致一名15岁...

read more..

回报心理是学习的动力之一

只有懂事的孩子才能好好学习。在求知欲的几个接口中,让孩子懂得感恩,实质上就是培养孩子懂事,这样,孩子就能理解我们的苦心,并通过努力学习回报关心呵护自己的师长。 也许很多人说,爱孩子是不需要回报的,所以寄希望于孩子的回报心理本来就是不可靠也是违背教育之责任的。 我们曾经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100名优秀大学生进行了学习规律个案调查,其中有66名学生在中学时期曾明确地...

read more..

怎样诱发孩子潜在“创造力”

3要点激发宝宝创造力 多鼓励、给孩子探索的机会 当我们想激发孩子的创造力时,我们首先要满足孩子的好奇心,营造可供探索的环境,并且多鼓励孩子多方探索发展。例如带孩子到郊外踏青,孩子在观察花圃、植物时,就应多鼓励他们去看与想象,并满足他们的探索心理。 在家中,也可时常移动家中摆设的物品,让孩子去发现今天家里有哪些地方不一样,请孩子说出来,以及这样的改变是好或不好,和孩子互相讨论,都...

read more..

挑吃宝宝轻松“摘帽”记

小宝宝在吃饭时总是东挑西捡的,不是不喜欢吃绿叶菜,就是把肉嚼了两口就吐出来,然后再来上一句:“我不要吃!”面对这样的情景,你真是又着急又担心!宝宝为什么会这样?有什么好办法来应对吗?看看下面的具体案例分析是否对你有所帮助吧! 案例1. 不吃豌豆泥 讲述妈妈:熊艳妮,儿子田苗苗7个月 儿子6 个月时,我开始慢慢地给他添加辅食。按照书上说的,一次添加一种,持续数天。一开始很顺利...

read more..

家长焦虑症会“传染”孩子

美国最新一项研究发现,如果父母患焦虑症,那么他们的孩子患该病的风险也将大大提高。 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儿童医疗中心的研究人员对一些美国家庭进行调查时发现,如果父亲或母亲患上焦虑症,那么与他们生活在一起的孩子患上焦虑症的风险是正常家庭孩子的7倍。患上焦虑症的家长往往通过以下行为举止将焦虑症“传染”给孩子:对孩子过度保护、过度批评、在孩子面前经常流露出惊慌和害怕的表情等。...

read more..

听话教育:教子的误区

“好孩子,要听话……”记得有一首歌这样唱道。 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吗? 到底什么样的孩子是好孩子? 到底现代家庭教育应该怎样确定好孩子的标准? 在我们许多家长心目中,评价孩子好不好的首要标准是“听不听话”。听话,则是好孩子;不听话,则不是好孩子。您听有多少家长这样说:“这是个好孩子,真听话。”“那孩子不好,真不听话。”我曾在一...

read more..

6至11岁最易患心理疾病

儿童医院心理专家对近2万名患儿分析发现,17种心理疾病最常见 “6—11岁的男孩易患心理疾病,发病率是女孩的两倍,这与家庭教育等方式密切相关!”昨日,在我市举行的全国儿童保健学术会上,儿童医院心理科对7年来的19196名患儿的临床案例分析显示,有17种心理疾病困扰儿童,其中很多方面与家庭环境、教育等方面有关,应引起家长高度重视。 儿童易患17种心理疾病 儿童医院心理科梅其霞教授...

read more..

幼儿入园难的心理分析及对策

幼儿入园适应是幼儿园、教师、家长十分关注的问题。笔者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探究幼儿入园不适应的心理根源及由此带来的对幼儿生理、心理的影响,并以心理学理论和实践观察为依据,提出幼儿尽早、尽快适应入园的心理策略。 一、幼儿入园适应的心理学思考 1.基本需要尤其是安全需要的暂时性缺失 综观幼儿入园适应的种种问题,究其本质,是基本需要尤其是安全需要的暂时性缺失。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有五种不...

read more..

婴儿期儿童心理特点

婴儿期是指儿童从出生到1岁的时期。胎儿刚出生后主要依靠皮层下中枢来实现非条件反射来保证他的内部器官和外部条件的最初适应,此时重要的非条件反射有食物反射、防御反射及定向反射。婴儿期由于神经髓鞘的形成不全,神经兴奋不能沿一定的通路迅速传导,故兴奋特别容易扩散,这也是小儿易激动的生理原因。 随着脑的不断发育,皮质中的暂时性联系也日益发展起来。新生儿明显的条件反射的是在出生后两周左右...

read more..

对孩子的爱要怎么说出口

爱要怎么说出口 我院心理诊疗中心前段时间接待过一名16岁的精神分裂症少年,他的症状是老出现幻听,老听见爸爸妈妈在跟他说话,而实际上,这个可怜的留守孩子父母远在新疆,他已经8年未见爸爸,7年未见妈妈!这个病例让心理医生都备感心酸。 是什么在呵护孩子成长?是什么让孩子觉得安全?答案只有一个,就是来自父母的爱。而父母亲怎么把浓烈的爱意传递给孩子呢? 有些父母工作繁忙,即便是过年也没有时间...

read more..

我的女儿不愿表达怎么办

问:我的女儿3岁,语言发展很好,但不愿意表达,想要什么或要干什么从来不说,总要别人问她,在幼儿园只跟一个小朋友玩,回家问她幼儿园里的事从来不说,我们大人经常要跟她猜心事,很担心她会不会自闭。 答:判断宝宝是否患有自闭症有一些简单的方法,比如,家长跟她说话的时候,她不与人产生目光对视,问她问题的时候,她只是重复你的问题却不回答,而且平常喜欢玩有些比较机械和重复的游戏,如反复转圈...

read more..

孩子有自己的秘密怎么办

孩子有事“瞒”着大人,总是有原因的: 1、为给成人一个惊喜而暂时保密,以成人的惊讶换取心理的愉悦,如觉得“好玩”、“有意思”等。这类行为往往是从故事、儿歌或影视中模仿来的。对此,成人应了解孩子的心理,耐心等待,成全孩子的美德,并肯定其良好动机。千万不可误认孩子是有意捉弄自己,烦躁恼怒,使他委屈、扫兴。 2、出于好奇,做成人不许做的事。知道不应该做,...

read more..

孩子轻松愉快地养成独立性

孩子为了认识周围的环境并且了解自己,必须脱离妈妈的庇护;妈妈也必须放手让孩子去探索,并且应该让孩子学会在较远的距离上维系母子(女)之间的亲情。同教养孩子的许多方面一样,这里也涉及如何把握好平衡的问题,既要给孩子一定的宽松度,让他养成独立性,又要保持母亲与孩子之间的亲密。妈妈一方面不能放手让孩子完全脱离自己,另一方面也不能因为自己对孩子的担心,或者出于要孩子继续依赖自己的需要,...

read more..